記者 謝廷瑋/吉安報導

吉安鄉公所為重塑島內客家族群二次移民文化路徑,爭取上級經費近1200萬,開啟「南埔客家溯源計畫-海唇情深一客庄」二期工程計畫,串連起客家先人登陸地—洄瀾灣與現存客庄,連結海濱自行車道以及客家廊道,同時完善伯公廟在地信仰文化據點,打造與客家精神共融的環狀生活休閒路網。
為營造客家文化建設,鄉公所積極向上爭取專案計畫經費,日前已完成海唇情深建設,鄉長游淑貞會同秘書謝美惠、建設課長吳印浴,以及吉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、伯公廟管理人員等在地居民共同前往現地勘查,並一一檢視完工後的各項建設品質,實地踏查客家廊道路徑,感受大自然與豐富動植物生態包圍的舒適感受。游淑貞說,考量適性建設的多元性,鄉公所致力透過公共空間傳承伯公信仰,盼能夠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客家信仰精髓。
「海唇」在客語中意指海邊的意思,有人說客家人是來自山的族群,但在吉安鄉仁安村海濱旁,居住著一群祖先遠渡重洋上岸後聚居的客家社區,成為地方一大特色。延續於106年完成的一期工程內容,「南埔客家溯源計畫-海唇情深一客庄」二期工程提升南濱福德祀周邊環境,整建廟埕前的榕樹廣場與停車場,安設自行車架與無障礙廁所,提供在地居民與外來遊客使用,同時營造濱海客家廊道,連結化仁海堤打造洄瀾灣濱海公園,以客家陶燒藝術雕塑展現文化氛圍,提供前來遊玩運動者最佳的休憩站。
其中,濱海客家廊道以伯公廟為起點,鋪設長達494公尺的農路與480公尺的農水路,充分活化土地經濟效益。農會總幹事張德奇指出,接近出海口的農地因為位於「水尾」,往往「吃不到水」,而必須依賴抽大排提供水源,感謝鄉公所細心一併在工程中改善此現象,將農路與農水路做得盡善盡美,沿路可看見以往因為缺乏水源長期休耕的土地皆已恢復種植,讓土地效益翻倍成長。
連結濱海自行車道的濱海客家廊道,因屬於農路僅提供農耕車行駛,鄉公所在出入口皆設置車檔禁止大型車輛進出,但在完工後不久即遭不明車輛撞擊破壞。游淑貞親呼籲民眾,建設經費爭取不易,相當歡迎大家前往享受運動休閒生活,但請鄉親愛護、珍惜各項公共建設,同時尊重在地居民生活起居,維護友善潔淨環境。
游淑貞表示,感謝客家委員會及花蓮縣政府對「南埔客家溯源計畫-海唇情深一客庄」二期工程的大力支持,分別挹注補助款900萬元及266萬元,總計達1166萬工程經費,透過工程建設重現在地客庄先人篳路藍縷、遠渡重洋、開疆闢土的歷史風貌,而鄉公所也將完成環狀適性生活圈的最後一哩路,陸續透過化仁海堤景觀燈工程,完善休閒動線的夜間照明,讓此成為白天、黑夜皆可健康、安全、放鬆的好去處。




